第五零二章:建设新西伯利亚(三)-《回到清朝做霸主》


    第(3/3)页

    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温度,能够达到惊人的零下50度,在盛夏却又经常出现零上40度的高温,这样巨大的温差,经常造成钢铁脆裂、设备突然损坏,所以在这样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成千上万的沙俄帝国的贫苦农民,以及服苦役者参与了这次施工,修建者需要冒着严寒酷暑,一边开山搭桥,一边铺设枕木,有太多人因劳累致死。

    同时沙俄帝国还必须为这条铁路的修建,付出高昂的投资代价,沙俄帝国作为欧洲经济体重,一个比较落后的一个国家,沙俄帝国在这条铁路上,最后几乎倾尽国力才能承担起惊人的修建费用,仅在1891年至1901年的十年时间,沙俄帝国就为西伯利亚大铁路费了16亿卢布,这远远超过了同期的沙俄帝国整体军费开支。

    终于在经过13年的艰辛努力下,这条世界最长的铁路干线才开始全面通车,不过最后做了远东的嫁衣,这也是沙皇尼古拉二世,为什么会在第一次东北战争结束以后,依然念念不忘夺回西伯利亚大铁路。

    不过为了加快将来开发西伯利亚地区,以及和远东地区连接,李宁宇已经暗下决心,要准备开始修建第二条西伯利亚大铁路,而这条新铁路将西起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泰特,经勒拿河畔的乌斯季库特、贝加尔湖北端的下安加尔斯克、赤塔州的恰拉、阿穆尔州的滕达、伯力边疆区的乌尔加尔、共青城,直到朝鲜海沿岸的苏云港,全长4275公里。

    同时修建三条分线铁路,这样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的大部,都会被串连起来。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出现,可以说对当时的远东地区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虽然当时由于沙俄帝国一直觊觎东北地区,而修建,但却是西伯利亚地区的大量资源,由一塘死水变活。

    在甲午战争结束以后,沙俄帝国为了抑制远东的势力,便联合德、法两国进行威胁干涉,而沙俄帝国也乘机秘密制订了所谓的亚洲黄俄罗斯计划,这个计划的基础条件,就是在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同时,修建一条穿越东北并南伸至大连的铁路。

    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中俄密约》,以及中东铁路沙俄帝国也借此机会,多次派人到山东、河南及东北三省各地招募大量工人,前后高达一百几十万人,但这些华裔工人除一部分修建中东铁路,其余大部分来到西伯利亚地区的铁路工地上工作,所以西伯利亚大铁路东段的桥梁和隧道工程大部分都是由华裔工人来完成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李宁宇拿回西伯利亚大铁路合情合理。

    因为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竣工通车以后,立即就给沙俄当局带来去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火车的轰鸣声,让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迅速繁荣起来,通车以后第一个变化就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在十九世纪中期南部西伯利亚地区总人口仅为290万人,到二十世纪初期远东接手以后,已经达到990万人。

    随着大量移民的到来,不断有效地缓解了西伯利亚地区劳动力匮乏,在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下,在大铁路沿线两侧,众多的大中城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种发展步伐被国际舆论誉为美国速度。

    不过沙俄帝国,靠着西伯利亚大铁路主要建立农牧业基地,这里的谷物产量所占比例很高。

    投pk票支持作者获赠积分和k豆


    第(3/3)页